台中国家歌剧院
Google评价: 4.5建议旅游时间:1-3小时
更新日期:2023-09-21
位於台中市西屯区七期重划区,是一大型公有展演空间,由曾获普立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豊雄设计。台中国家歌剧院得天独厚,在这完美建筑之内,有三座专业剧场以及一个多功能空间「角落沙龙」;如果再加上蓝天白云下的广场、户外剧场、与屋顶的空中花园,歌剧院可说从里到外、从地面到屋顶,都是魅力的舞台。
介绍
台中国家歌剧院造型前卫,以「美声涵洞」概念,采用曲墙、孔洞与管状等别具一格的设计,整栋建筑完全没有梁柱支撑,也无一处为90度墙面,颠覆了一般建筑物的概念。
历经多年的建设,一座与人、与自然共生的剧场即将在台中诞生。圆弧曲线,静静孵育众人的期待;玻璃帷幕映着蓝天,周边环绕的绿地、流水成为城市的桃花源。「壶中居」歌剧院正面造型犹如曲线的酒壶,观众如酩酊般陶醉於节目的精彩,赞叹艺术无尽的可能壶面镶有多个圆筒窗,夜晚随灯光投射展现出优雅与温暖.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摇篮、是人们生活休憩与吸取新知的地方,更是中台湾文化生活接受翻新的起点。这就是台中国家歌剧院。

美好的事物必经历充足的准备,特别是一座把艺术、人文内化成生命的场馆。1992年,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规划「国立台中音乐艺术中心」,之後变更为「国家音乐厅」,旨在替台湾筹建具国际水准的表演艺术中心。场馆规模及名称经缜密修正,2005年,才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(今文化部)正式函文核定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」兴建工程。
兴建工程既已底定,场馆建筑决议采国际竞图的方式由台湾、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13个国家(32位建筑师)的建筑团队分成两阶段进行评选,最终由日本建筑师——伊东豊雄脱颖而出。场馆建筑既然有了清晰的轮廓,长期的筹备亦早已储备好足够能量,歌剧院为台湾国际级场馆的营运方向确立。

从设计之初到建筑完工,歌剧院历经了时光的淬链与严峻的考验。在竞图阶段,伊东豊雄采用前卫的设计观点、挑战既有的思考模式,预先构思建筑的轮廓,再依表演特性将舞台置入曲墙中。第二阶段则着重空间效益,检视设计结构的可行方案,并创新连接大剧院与中剧院的前厅。最後根据歌剧院内部视觉、听觉等感受,将动线进行微调,回归到「人」与空间的互动,强调回荡在「美声涵洞」(Sound Cave)的艺术能量。表演艺术所要呈现的欢笑、忧伤与感动,都因此获得渲染与加乘的效果。而台中国家歌剧院共有58面曲墙,每面曲墙有1372片小系数,每一块都要量身订作,无法大规模量产,是一项必需精密计算的浩大工程。

由於台中国家歌剧院兴建难度极高,因此被建筑业界称为「全球最难盖的房子」,而「曲墙」建筑工法更获得建筑工法的世界专利认证。
台中国家歌剧院内部空间包含大型剧院(2007席)、中型剧院(794席)、小型剧场(200席),还有地下停车场及相关公共空间,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也以美声涵洞做整体规划。歌剧院内的2014个座位,每个座位都能感受同样的听觉飨宴,也无视觉不良区,每个座位都能看见舞台。

类似树屋或洞窟的空间不是带领人们回归过去,而是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建材,解放坚硬冷漠的环境,将线条直硬的城市轮廓,化为充满生命力量的柔软场域。环绕场馆的流水及空中花园开放的意象,打破了舞台与观众、室内与室外的二元区分,重拾现代人逐渐遗失的环境感受力,创造更多人与建筑、艺术对话的可能。
建筑的「伟大」,不在於用多少钢筋水泥与玻璃帷幕去构筑巨型的轮廓。过去,人们会不顾一切地追求最高、最雄伟的建筑,想要证明人定胜天的可能;如今,却试图找出与自然、环境共生的法则,回归到生活的根本——关於「人」的感受。所有人其实都渴望倾诉故事、聆听乐音、随舞蹈的步伐律动身体、欣赏传统艺术的绝代风华,这些,才是台中国家歌剧院所引以为傲的「伟大」。

与自然共生,流畅的空间温柔拥抱着人文艺术。如骨骼的圆弧曲墙与具穿透感的玻璃帷幕,太阳光自然洒落,风也能轻易流动;夜晚,这些孔洞则向外放射温暖的光晕,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呼吸与生命於是诞生。另外台中国家歌剧院有一处绿地公园,就连公园里水沟也延伸至建筑里,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疆界。
历经多年的建设,一座与人、与自然共生的剧场即将在台中诞生。圆弧曲线,静静孵育众人的期待;玻璃帷幕映着蓝天,周边环绕的绿地、流水成为城市的桃花源。「壶中居」歌剧院正面造型犹如曲线的酒壶,观众如酩酊般陶醉於节目的精彩,赞叹艺术无尽的可能壶面镶有多个圆筒窗,夜晚随灯光投射展现出优雅与温暖.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摇篮、是人们生活休憩与吸取新知的地方,更是中台湾文化生活接受翻新的起点。这就是台中国家歌剧院。
美好的事物必经历充足的准备,特别是一座把艺术、人文内化成生命的场馆。1992年,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规划「国立台中音乐艺术中心」,之後变更为「国家音乐厅」,旨在替台湾筹建具国际水准的表演艺术中心。场馆规模及名称经缜密修正,2005年,才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(今文化部)正式函文核定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」兴建工程。
兴建工程既已底定,场馆建筑决议采国际竞图的方式由台湾、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13个国家(32位建筑师)的建筑团队分成两阶段进行评选,最终由日本建筑师——伊东豊雄脱颖而出。场馆建筑既然有了清晰的轮廓,长期的筹备亦早已储备好足够能量,歌剧院为台湾国际级场馆的营运方向确立。
从设计之初到建筑完工,歌剧院历经了时光的淬链与严峻的考验。在竞图阶段,伊东豊雄采用前卫的设计观点、挑战既有的思考模式,预先构思建筑的轮廓,再依表演特性将舞台置入曲墙中。第二阶段则着重空间效益,检视设计结构的可行方案,并创新连接大剧院与中剧院的前厅。最後根据歌剧院内部视觉、听觉等感受,将动线进行微调,回归到「人」与空间的互动,强调回荡在「美声涵洞」(Sound Cave)的艺术能量。表演艺术所要呈现的欢笑、忧伤与感动,都因此获得渲染与加乘的效果。而台中国家歌剧院共有58面曲墙,每面曲墙有1372片小系数,每一块都要量身订作,无法大规模量产,是一项必需精密计算的浩大工程。
由於台中国家歌剧院兴建难度极高,因此被建筑业界称为「全球最难盖的房子」,而「曲墙」建筑工法更获得建筑工法的世界专利认证。
台中国家歌剧院内部空间包含大型剧院(2007席)、中型剧院(794席)、小型剧场(200席),还有地下停车场及相关公共空间,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也以美声涵洞做整体规划。歌剧院内的2014个座位,每个座位都能感受同样的听觉飨宴,也无视觉不良区,每个座位都能看见舞台。
类似树屋或洞窟的空间不是带领人们回归过去,而是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建材,解放坚硬冷漠的环境,将线条直硬的城市轮廓,化为充满生命力量的柔软场域。环绕场馆的流水及空中花园开放的意象,打破了舞台与观众、室内与室外的二元区分,重拾现代人逐渐遗失的环境感受力,创造更多人与建筑、艺术对话的可能。
建筑的「伟大」,不在於用多少钢筋水泥与玻璃帷幕去构筑巨型的轮廓。过去,人们会不顾一切地追求最高、最雄伟的建筑,想要证明人定胜天的可能;如今,却试图找出与自然、环境共生的法则,回归到生活的根本——关於「人」的感受。所有人其实都渴望倾诉故事、聆听乐音、随舞蹈的步伐律动身体、欣赏传统艺术的绝代风华,这些,才是台中国家歌剧院所引以为傲的「伟大」。
与自然共生,流畅的空间温柔拥抱着人文艺术。如骨骼的圆弧曲墙与具穿透感的玻璃帷幕,太阳光自然洒落,风也能轻易流动;夜晚,这些孔洞则向外放射温暖的光晕,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呼吸与生命於是诞生。另外台中国家歌剧院有一处绿地公园,就连公园里水沟也延伸至建筑里,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疆界。
服务设施
- 停车场
- 公厕
- 观景台
- 公车站
- 解说简报
- 网路
快速导航
进入后可依您的出发地,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人气
33.1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