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位點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臺中觀光旅遊網

定位點
建議旅遊時間:1-2小時
更新日期:2021-08-13
入圍2009年「台灣建築獎」、榮獲2011年「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賞」的菩薩寺,是提倡「人天共好」、「節氣建築」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公司最多人喜愛和回訪的經典作品之一。建築師以清水模的質樸、木頭的溫潤,樹蔭、光影、流水的共生,設計完成了這座「回應晨昏、回應四季、回應整個時代的殘存」,讓五感敞開,讓「心」有所感的體驗綠建築。

介紹

菩薩寺位在台中市大里區,建築外觀沒有宗教寺廟慣有的宮殿式歇山屋頂、雕梁畫棟琉璃瓦等裝飾,而以不假雕琢修飾的清水模為建築語彙,堅守返璞歸真的無華質樸。
菩薩寺-門口

大門以「退」為設計概念,臨路謙退讓出部分建築線而安置一株老梅樹,樹下有石,供過客安歇;門上有字,題名「安居」,望訪客「回菩薩家」正如「返自己家」從容安住。
菩薩寺-外圍走廊

走入門內,路旁的「照顧腳下」不只叮嚀,也是佛教裡「腳踏實地,把路走好」的涵義;穿越小橋,抵達「彼岸極樂」,腳下的「求道之路」是菩薩寺設計的核心概念,是連接寺內一樓到三樓的唯一路徑:一折平台鐘,二折菩薩殿、三折回望來時路─詮釋著求道過程的層層心境,每一個轉折都是決定,都是決心。
院內流水天光,如夢幻泡影;水塘睡蓮游魚,蘊含生機;頂上樹影斑駁,底下端坐佛陀降生悟道,拈花微笑。
「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」,菩薩寺內隨意坐落著各式自在神態的菩薩,端嚴法相,譬如眾生相。
菩薩寺-中央庭院

菩薩寺「每個空間都引入了風與光」,聲音和風在空間中四處流動。走出室外,感受天候的晴雨;返回室內,呼應心境的起伏─內外連結著人與自然,兩者在此穿梭、交疊、對話,互相傾聽,跟著季節時序的節奏運行,在晨昏與四季的變換中,領略天與人的生命對話,蘊養人與自然、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平衡。
菩薩寺-牆壁上的藝術品(菩薩家)

室內以溫潤的木材做為「人」與「牆」的介質。一樓牆上裝飾有菩薩寺理念的彩繪作品,以及佛語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」;二樓菩薩殿,入目是古樸的菩薩雕像,和背後大片的玻璃窗,窗外老榆樹伸展著枝枒,更隨四季變換;三樓左側為僧人修行處,對外不開放;右側則擺放有桌椅,桌上備有心經、白紙與筆,開放給訪客「緩下來,靜調吐納」「寫經」;用「寫」而非「抄」,正是希望來訪之人除了放下俗事,更要靜思用心,「心的世界,最大」。
菩薩寺-寺廟裡的舊照片

菩薩寺的主持人慧光法師提倡「在生活中修行,修行不離生活」─在菩薩寺,建築是含蓄的、空間是簡約的、環境是樸實的─「因為簡單,所以豐富」。
建築師說:「所有令人感動的建築,都有歲月」,在菩薩寺的歲時流轉裡,我們沉澱思緒,沉靜心想,一步立真處,一眼觀自在,一瞬見緣起。
菩薩寺-木門牌
(文字資料部分參考彙總:半畝塘官網、菩薩寺粉絲團)

服務設施

  • 公廁
  • 網路

快速導航

進入後可依您的出發地,選擇適合的交通方式

打卡熱點

【本區圖文皆介接自社群網友分享。版權為原作者所有,若有問題請通報平台
菩薩寺-門口
菩薩寺-和尚照片
菩薩寺-展覽空間擺放著各式物品
菩薩寺-入內需要拖鞋
菩薩寺-文藝展覽區
菩薩寺-寺外的大鐵鐘
菩薩寺-阿彌陀佛佛像
菩薩寺-屋內佛像
菩薩寺-牆壁上的藝術品(菩薩家)
菩薩寺-寺內休息室
菩薩寺-中央庭院
菩薩寺-牆壁上的文學作品
菩薩寺-外圍走廊
菩薩寺-木門牌
菩薩寺-信箱
菩薩寺-寺廟裡的舊照片
返回頁面頂端 台中旅遊網 FB Cha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