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屯麻芛文化馆ˍ犁头店
Google评价: 4.1建议旅游时间:0.5-1小时
更新日期:2023-09-26
台中市南屯区是台中盆地的文化发源地,旧地名叫做「犁头店」,地名由来是因清领末期,因应垦殖的需要,打造农具和铸造犁头的打铁店铺与店家很多,形成农具交易中心而得名。
「犁头店」聚落形成远溯清康熙年间,深具以农立庄的历史垦殖意涵。汉人先民唐山过台湾来垦殖,农地的工作,端赖兽力水牛与黄牛的帮忙,犁田耕土则操作犁来完成。「犁头」是由高温熔出的铣水,经犁头、犁底、犁壁三个模具所铸模而组装成的。犁头加上木头为骨架,组装成「犁」。
我们的祖先,非常的有智慧,在发明犁之後又制作出了挂在水牛脖子上的牛轭,藉着脚车的联结来操作犁。牛轭与脚车之间如何牵系?怎样让水牛乖乖地来犁田呢?聪明的祖先就地取材,就取用黄麻的纤维来编成绳索,脚车和犁之间是靠绳索来结绑,才能拖动,穿透水牛鼻子的牛鼻环也结绑着牛索,农夫就靠这条牛索让水牛听他的指挥工作。
「犁头店」聚落形成远溯清康熙年间,深具以农立庄的历史垦殖意涵。汉人先民唐山过台湾来垦殖,农地的工作,端赖兽力水牛与黄牛的帮忙,犁田耕土则操作犁来完成。「犁头」是由高温熔出的铣水,经犁头、犁底、犁壁三个模具所铸模而组装成的。犁头加上木头为骨架,组装成「犁」。
我们的祖先,非常的有智慧,在发明犁之後又制作出了挂在水牛脖子上的牛轭,藉着脚车的联结来操作犁。牛轭与脚车之间如何牵系?怎样让水牛乖乖地来犁田呢?聪明的祖先就地取材,就取用黄麻的纤维来编成绳索,脚车和犁之间是靠绳索来结绑,才能拖动,穿透水牛鼻子的牛鼻环也结绑着牛索,农夫就靠这条牛索让水牛听他的指挥工作。
介绍
犁头店居民早期是以务农为主,种植黄麻为取其长纤维制作麻绳用。最早台湾黄麻源自康熙年间由中国大陆移植至嘉义县溪口乡一带,日据时期更因需大量麻袋包装米、糖以利运送出口,在中部地区更鼓励种植。黄麻并不是犁头店独有的作物,但黄麻的嫩叶─麻芛却是犁头店的特色食材。
取完黄麻长纤维,嫩叶被丢弃很可惜,惜福的农民想要做为食物,但苦味很重,後来发现如果去除叶脉,叶片经搓柔去苦水後,煮成汤并加入地瓜或小鱼乾,就成为夏天一道清凉降火气的佳肴,拌入白饭更有饱足感,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田间点心之一。但因为处理过程繁复,後来雾峰农业试验所改良出甜麻品种,不必经过搓揉的步骤,煮食更便利。在丰原以南,云林以北地区,麻芛汤是许多人共同的饮食记忆。打蔴绳与吃麻芛,是犁头店地区早期普遍的生活型态。当地文史工作者将麻芛产业与麻芛文化结合,由财团法人万和宫文教基金会接受文建会指导,於民国93 年成立「麻芛文化馆」,馆内展示犁头店的历史轨迹、麻芛的文化发展、创意艺廊等有系统的介绍。文化馆位於万和宫文化大楼的五楼,参观後将对麻芛会有更深刻的体验。在地文化工作团队更积极推动许多与麻芛相关的活动,例如透过学校乡土教学,指导学生认识麻芛的生长过程,体验结麻绳(打索仔)的乐趣。农会家政班指导班员学习制作麻芛馒头,老街的糕饼店更开发了麻芛新产品。因为麻芛的需求量增加,也鼓励农民种植麻芛的意愿,造就农产业的发展,增加农民收入。
想来一碗麻芛汤吗?每年5~9 月麻芛盛产时,在南屯市场、三民路第二市场、向上路向上市场等都有贩售,到台中有机会一定要来品尝。简单一碗色泽碧绿有如翡翠的浓稠麻芛汤,延续的是先民的生活文化与饮食习惯内涵。(文字说明截选自 中华文化协会-走读台湾)
学校单位欲参观者,请向办公室询问,设有导览志工解说
洽询电话:04-23893285 林小姐
学校单位欲参观者,请向办公室询问,设有导览志工解说
洽询电话:04-23893285 林小姐
服务设施
- 展示馆
快速导航
进入后可依您的出发地,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人气
5.2万